广州宜美国际助孕中心
网站banner图片

文章图片

当前位置:广州宜美国际助孕中心 > 广州代怀孕公司 >
战争与宗教《焦土之城》观影
来源:http://www.tydoz.com  时间:24-03-18 12:20
摘要: 第十一段: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卡法拉特监狱的孩子镜头切回到现在,因为姐姐珍妮找到了哥哥的线索,弟弟西蒙和母亲生前的助理勒贝尔一同来到了黎巴嫩和珍妮会和。第十五段:现

欢迎来到“品读好电影”系列。带你看电影,体会不一样的人生。不定期更新,上一期《世俗与灵魂荒野生存观影杂记》。

前言

当信仰成为刀俎,人民成为鱼肉。——丹尼斯·维伦纽瓦

从某种角度来讲,非正义的战争和极端的宗教是当下人类文明中最肮脏最残暴的东西。这部影片并没有去直接告诉观众什么道理,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将观众代入人物,自己去体验。

剧情整体概述:

《INCENDIES》中文名《焦土之城》,又名《烈火焚身》,由丹尼斯·维伦纽瓦执导,于2010年在加拿大上映。该片内容是一对双胞胎姐弟遵循母亲的遗嘱,前往中东寻找素未谋面的在战争中失散的父亲与兄长,却意外扯出母亲不为人知的过去。

读前声明

注意,这很重要哦!真的很重要!因为导演丹尼斯·维伦纽瓦的影片一向构思复杂,多条时间线来回切换,很少有人可以一遍吃透剧情,更别谈深刻的理解。大脑跟着我的描述浮想,会带着你一步步抽丝剥茧、最终给你呈现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、震碎三观的结局。如果你看过影片,来读我的文章,会身临其境,大家一起回忆;如果你还未看过影片,读完再去看影片,会豁然开朗。当然,最推荐的还是同名原著《焦土之城》。

影片从多条时间线展开,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条并行的大时间线——一条是现在孪生姐弟俩寻亲之路,一条是以前母亲的经历。我会适当调整、增减影片片断顺序,以方便阅读。下面每个新片段,都是切换一次时间线。

跟着我的讲述走起

第一段:

过去支线-时间未指明

持枪的穆斯林战士在为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孩们剃头。等待这群孩子的,将是深不见底的命运捉弄。导演给了一个特写,其中一个孩子右脚后跟上有三个刺青。

第二段:

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来由

镜头切到现在时间。在加拿大,一对孪生双胞胎(主人公),姐姐叫珍妮、弟弟叫西蒙(记忆一下,对后面的剧情理解有帮助)。他们的母亲娜瓦尔·马尔万刚刚去世,公证人受托向姐弟俩宣读遗嘱,其中不寻常的是母亲留下了两个任务——留下两封信给姐弟俩,让他俩找到父亲和哥哥,并把信分别交到父亲和哥哥手上。

根据姐弟俩的了解,父亲早在战争中死去,这个哥哥更是从未听说过。弟弟西蒙认为是母亲的恶作剧,不以为然;姐姐珍妮是个颇有天赋的数学助教,有着解题找答案的本能反应。而且母亲的死也很蹊跷,于是她开始了寻亲之路,去往黎巴嫩寻找真相。

第三段:

黎巴嫩内战爆发前的时间线-母亲过往之起始

母亲娜瓦尔的故事开始于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前几年(黎巴嫩地处东西方文化缓冲交汇地区,又被各大帝国轮番争夺,民众信仰及其复杂,大致形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存的局面。虽然在二战后独立建国,但各教派终究不在一个神仙碗里吃饭,再加上外部势力干预,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矛盾被激化,终于在1975年爆发全面内战,一打就是16年。从1971年宣布结束内战到现在仍未完全消停)。娜瓦尔是个基督徒,却喜欢上了一个穆斯林小伙,这是不被家族所容许的。

两人决定私奔,不幸被娜瓦尔两个哥哥发现,穆斯林小伙直接被干掉领了盒饭。娜瓦尔也是在其奶奶的庇护下才保住性命。然而娜瓦尔却怀孕了,家族的惩罚是孩子可以生,但必须扔掉,娜瓦尔也成了家族污点,必须离开。

十月怀胎,娜瓦尔生下了一个男婴,娜瓦尔对孩子许下誓言:“我的孩子,无论发生什么,我永远爱你。”孩子被送走前,奶奶心疼娜瓦尔,偷偷在孩子右脚后跟点了三点刺青,并告知了娜瓦尔,希望她们母子日后有机会重逢。

娜瓦尔等到生育后身体康复,在奶奶的安排下去了达雷什找夏贝尔叔叔,并准备在那里读大学、开始新的人生。

第四段:

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起始

镜头切换到现在,双胞胎姐姐珍妮开始了寻亲之路。因为母亲娜瓦尔曾经在达雷什外国语大学读书,所以珍妮先来到达雷什外国语大学。路上随处可见的装甲车和大兵告诉我们这里依然不太平。

由于战火,学校很难找到资料,好在一位校内老人认出照片里的娜瓦尔,说她曾在学校校报工作过,还推测出照片拍摄地点应该是南方的一所监狱。

第五段:

黎巴嫩内战前期的时间线-母亲过往之教派归属感量变

镜头又回到1975年。巴勒斯坦游击队与基督徒长枪民兵交火,黎巴嫩内战爆发。

娜瓦尔虽然出生于基督徒家庭,脖子上也戴着十字架吊坠,但因为曾经爱人和孩子的原因,对基督右翼民族主义党极其不满,认为他们滥杀无辜难民。

在南方,一部分难民受到了穆斯林百姓的帮助,他们自己也武装起来。听到这个消息,娜瓦尔决定瞒着夏贝尔叔叔南下寻子。而正是这路上的一段经历,让她彻底陷入了对基督教的仇恨——

在南下的路上,娜瓦尔为了方便,伪装成穆斯林搭了一辆穆斯林的顺风车。娜瓦尔真的累坏了,坐在车上恍惚入睡。等她睁开眼,公交车却已被一群基督教士兵拦了下来。基督教士兵不理会司机解释,直接射杀司机,并对车内进行疯狂扫射。

一通猝不及防的火力输出后,只有娜瓦尔和一对母女侥幸生还,她知道是时候把耶稣他老人家请出来保命了。娜瓦尔抱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心态,一边举着十字架,一边从那位穆斯林女人怀中抱起小女孩(骗基督教士兵说这是自己的女儿)准备逃命。这位穆斯林女人的命运可想而知,成了筛子。但小女孩不懂事,看到母亲被乱枪打死后,从娜瓦尔怀里挣脱下来,跑向死去的母亲,也被基督教士兵一枪击倒。最后,基督教士兵一把火烧了尸体和大巴。

这里导演用了特殊手法,从娜瓦尔抱着陌生女孩逃跑到女孩母亲被杀,再到女生挣脱跑向死去的妈妈也被杀,影片做了消声处理,只有画面。如此的撕心裂肺,却喊不出声音。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
第六段:

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探亲

镜头再跳回现在。此时黎巴嫩两大教派已大致恢复和平,珍妮带着母亲娜瓦尔的吊坠前往母亲的故乡。起初珍妮还收到大姨们的欢迎、端茶递水、嘘寒问暖。但得知珍妮是娜瓦尔的女儿后,大姨们立刻变脸。

母亲娜瓦尔当年和异教徒结婚已经让她一脉在家族内部社死。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唾弃,让珍妮十分尴尬。

第七段:

黎巴嫩内战前期的时间线-母亲过往之教派归属感质变

镜头再切换到1975年。娜瓦尔脱离基督教士兵后,来到南方边境的德雷萨难民营。

黎巴嫩的军事冲突除了来自内部宗教导致的愚昧腐朽,更多原因来自于周边国家。南边的以色列、巴勒斯坦、约旦,东北方的叙利亚,邻居全是火药桶。不管哪家有个风吹草动,边境都会堪忧。

是的,没有奇迹,德雷萨难民营也被袭击了。别说孩子,连个活人都少见,真是满目疮痍。至此,娜瓦尔的三观彻底崩塌了,她找到伊斯兰组织要求入伙。这里有一段阴影下的对话——

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娜瓦尔心路历程的变化,原本还有着只会摇笔杆子的知识分子的幼稚,但被现实打击后,直接跳到了另一个极端。

娜瓦尔的目标是基督民族主义党的老大,她做好准备,应聘为目标的孩子的法语家庭教师(黎巴嫩曾经被法国长期托管,学会法语有利于精英阶层的交流)。某天,娜瓦尔接到组织的行动指令。她似乎是天生的刺杀者,脱下鞋隐去脚步声,轻飘飘地下楼,干净利索地把事办了。娜瓦尔知道跑不了,杀完人后没动,直接被士兵带到卡法拉特监狱。

卡法拉特监狱是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地方,娜瓦尔被粗暴剪完头发扔进牢房,她本来也没打算活,脸上都看不见恐惧。

第八段:

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初步收获

快速切换到现在这个时空,珍妮也找到了卡法拉特监狱。这里早已废弃,导演给了很多挂着的白绫镜头,应该是用来自杀的,也侧面展示了以前的残酷。

再经多方打听,珍妮找到一位曾经在利亚特工作过的狱警,现在成了一所学校传达室的老大爷。这位老大爷已看珍妮手里的母亲照片,就认出了娜瓦尔,是闻名整座监狱的“唱歌女”,编号72都记得,真是记忆犹新。老大爷继续回忆——

娜瓦尔被捕后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,她骨头刚硬,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,死不认罪。于是,监狱派出逼供高手阿布·塔瑞克。随着大爷的回忆,影片慢慢调低了背景音,双方对话如下——

到此,珍妮已经蚌埠住了,母亲在监狱里生下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她的哥哥。千里寻兄终于有了眉目,珍妮哭着通知了远在加拿大的弟弟西蒙。

第九段:

黎巴嫩内战中后期的时间线-母亲过往之卡法拉特监狱

镜头又回到黎巴嫩内战期间娜瓦尔的时间线。

以强奸逼供是卡法拉特监狱的特色,进程从隔壁传入女犯人撕心裂肺的叫喊。娜瓦尔并不陌生,为了掩盖住惨叫声,她就大声唱歌。“唱歌女”的昵称由此而来。

很快轮到娜瓦尔了,她被蒙上头罩,唱着歌进了审讯室。传说中的恶魔阿布·塔瑞克是个年轻小伙,导演忽略掉了行刑过程。

这样的酷刑持续了一段时间,拉瓦尔怀孕了,她数次自我折磨想让孽胎流产无果,最终母性胜过了理性,娜瓦尔还是分娩了。

按照惯例,政治犯生下的孩子要被扔掉自生自灭。但接生护士动了恻隐之心,要求狱卒抬抬手,放过无辜的小生命。

第十段:

母亲死亡前的小支线-母亲娜瓦尔弥留之际

一个很短短的支线,镜头回到娜瓦尔的弥留之际。娜瓦尔对自己的助理勒贝尔说了些话。导演并未给出谈话内容,说明还有什么未点明的密码。

第十一段:

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卡法拉特监狱的孩子

镜头切回到现在,因为姐姐珍妮找到了哥哥的线索,弟弟西蒙和母亲生前的助理勒贝尔一同来到了黎巴嫩和珍妮会和。

那位学校传达室老大爷也提供了当年救下孩子护士的下落。护士现已步入老年,在附近一家医院就医。于是姐弟一群人上门拜访,护士得知是娜瓦尔的孩子来看她时,她显得很兴奋,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。

随着交谈,姐弟俩陷入懵圈,本以为是哥哥的接生婆,哪知竟是自己的。是的,当年护士接生的是对孪生双胞胎。护士向士兵求情,自己收养了他们,并给姐弟分别取名萨尔万和迦南。在孩子生母娜瓦尔出狱后,还把姐弟俩交还给了娜瓦尔。惊不惊喜?意不意外?你说姐弟俩什么心情?

第十二段:

黎巴嫩内战前期的时间线-姐弟俩要找的兄长

影片接着又进入短暂的支线,名字叫“尼哈德”。

内战的废区中,几个捡东西的孩子飞快跑着,他们生怕哪个窗户里飞出子弹。突然枪响,一个孩子倒在血泊之中。不远处的楼道里,一个手拿狙击枪的少年。镜头不经意晃过少年,隐隐约约显示出右脚后跟的三点刺青。

这个杀手少年尼哈德正是娜瓦尔失散多年的儿子,也就是珍妮和西蒙的哥哥。有如此倒霉的身世,他成为杀手倒是不让人意外。

第十三段:

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继续

回到现在。姐姐珍妮有点失落,既然得知监狱中生的是双胞胎,等于之前的判断有误,哥哥和父亲一个都没找着,却把自己的身世整了个明明白白。

经过继续调查,珍妮得知母亲娜瓦尔在上大学前确实生过一个男孩,也就是和那一出场就领盒饭的穆斯林小伙的孩子。因为不被家族认可,孩子被送到了扈特孤儿院。珍妮通过孤儿院残留档案查到男孩名叫“尼哈德”,正是上面支线里的杀手少年。至于孤儿院被摧毁后的情况就不清楚了,所以“尼哈德”下落不明。

接下来的寻亲方向就是找到那个摧毁孤儿院的老军阀,名叫“查姆斯丁”,他现在还活着。在托关系的情况下,弟弟西蒙俩见到了老军阀查姆斯丁。查姆斯丁说,是为了报复基督徒才毁掉孤儿院,但并没有杀其中的孩子,而是将孩子训练成战争机器,也就是第一段给孩子们剃头的一幕。

此外,查姆斯丁也向西蒙说了尼哈德的经历——

训练中,尼哈德显现出战斗天分,很快在这群孩子中脱颖而出,成为远近闻名的狙击手。他一直没忘记哪个未曾谋面的母亲,经常说如果哪天领了盒饭,照片没准能上报纸,母亲就能看到他了。

后来,尼哈德在战斗中被基督徒俘虏,投进卡法拉特监狱,正是娜瓦尔服刑的地方。以下是查姆斯丁和西蒙的对话——

导演在这里打住。

回到旅店,西蒙反复念叨一句话:“一加一到底等于几呢?一加一应该等于二,怎么可能等于一。。。”西蒙反复的自言自语吓到了姐姐珍妮。珍妮陷入一阵懵逼,突然倒吸一口凉气,用手遮住了眼睛。

至此,镜头渐渐模糊,一片寂静。

第十四段:

母亲病发死亡前的小支线-母亲娜瓦尔的死因

其实从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说,后面的片断都去掉会更完美,因为大部分观众也把真相猜个八九不离十了,余下留白也好。但作为国际知名导演,丹尼斯·维伦纽瓦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,也许后面的片断是他想给有心人一个交代。

镜头切到母亲娜瓦尔发病导致死亡的前一天。娜瓦尔在泳池边看见一个了后脚跟有三点刺青的男人,她刚要上前去相认,一抬头却看到永世难忘的卡法拉特监狱强奸犯的面孔。。。

第十五段:

现在时间线-寻亲路之真相大白

姐弟俩回到魁北克,根据老军阀提供的资料找到了尼哈德,也就是姐弟俩的哥哥和父亲,见了面都不知怎么称呼。姐弟俩将母亲留下的两个信封都给了他。一个签名给父亲,一个签名给哥哥,收件人都是尼哈德。

孩子的父亲:

——72号犯人

我的儿子:

——你的母亲,娜瓦尔·马尔万

镜头回到姐弟这边,母亲生前的助理勒贝尔又拿出一封信,是给姐弟的。这说明勒贝尔一开始就知情,只不过需要姐弟俩自己去寻找答案。

我的孩子们:

——你们的母亲,娜瓦尔

结束。。。

总结

1.影片艺术解析:

《焦土之城》很难被定义为伦理片,我更倾向于定义它为战争片。虽然战争场景不多,但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仍旧是对战争的无声诉控。丹尼斯·维伦纽瓦通过LESJUMEAUX双胞胎、NAWAL娜瓦尔、DARESH达雷什、LESUD南都、DERESSA德雷萨、KFARRYAT卡法拉特监狱、LAFEMMEQUICHANTE唱歌女、SARWANJANAAN萨尔万和迦南、NIHAD尼哈德、CHAMSEDDINE查姆斯丁这10个小章节,以一种偏文学意味的架构,演绎了一段古希腊俄狄浦斯式的悲惨故事。

2.剧情梳理:

娜瓦尔本来是基督徒,却爱上了穆斯林难民小伙。后来爱人被杀,娜瓦尔产下了儿子尼哈德,离开家乡来到达雷什市求学。

身为基督徒的娜瓦尔不认同基督徒的极端做法,她同情穆斯林,在求学过程中从事校报工作,尝试用舆论来缝合宗教裂痕。

后来在寻子的路程中,她目睹了基督徒残忍杀害穆斯林,加上自己喜欢的人本就是穆斯林难民,她顺理成章地投靠了穆斯林,替穆斯林首领查姆斯丁杀死了基督徒首领。后来她被关进监狱。

被送进孤儿院的尼哈德,在查姆斯丁摧毁孤儿院后,被穆斯林训练成穆斯林战士。在对抗基督徒的某次战斗中,尼哈德被抓住送进监狱,他又投靠了基督徒。

在监狱中,母子重逢,在各为其主、互不知情的情况下,尼哈德强暴了母亲娜瓦尔,生下了双胞胎姐弟珍妮和西蒙。

内战结束后,一家人都来到加拿大。母亲娜瓦尔多年后偶遇了儿子尼哈德而发现真相,震惊之余、黯然离世。娜瓦尔给珍妮和西蒙的遗嘱留了个寻亲任务,让姐弟俩自己来挖掘事情的经过。

3.尼哈德:

尼哈德身上刻着深深的身份焦虑,从他刚出生就注定了悲剧。他血统一半是穆斯林,一半是基督徒。进监狱时,被当做穆斯林战士,改名阿布·塔瑞克,甘愿充当基督徒的逼供机器。

宗教元素在尼哈德身上被完全消解,对于任何一方,他都可以是英雄或者罪人。

黎巴嫩内战结束后,尼哈德以政治避难身份移居加拿大,成了个平静的中年保洁工人。手中没了枪,他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。

4.母亲对孩子的爱:

即使经历如此坎坷命运的摧残折磨,娜瓦尔作为母亲,依然记得当初对儿子的誓言“我的儿子,无论发生什么,我永远爱你”。即使是后来知道了尼哈德的身份,在给他的信封里依然捎上了这句话。在给珍妮和西蒙的信封里,依然觉得故事应该起源于那个美好的爱情,而不是姐弟俩的诞生。

面对孩子,不管是尼哈德、还是珍妮和西蒙,娜瓦尔都是永远爱着的。

5.母亲为什么让姐弟俩寻求真相:

母亲娜瓦尔在死之前已经知道尼哈德的身份,大可以烂在肚子里,把残酷的真相带进坟墓。让儿女也今日灵魂拷问,允许会让观众接受不了,但这与娜瓦尔的性格设定是相符的。娜瓦尔一生都追求内心的自洽,不说出真相会死不瞑目。

6.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姐弟俩真相:

之所以娜瓦尔死之前不说出真相,我认为还有一层逃避的心态。如果毫无防备的讲述,姐弟俩会无法接受;如果让姐弟俩去战火纷飞的故乡走一遭,亲身体验一下故国的历史伤疤,对母亲也会多一份理解。毕竟面对那么巨大的国家动荡,个体情感的跌宕烈度都无形中降低了。

7.人性:

这部剧里一片黑暗残喘、压得人透不过气来。但即使如此,昏暗中依然展现这人性的光——娜瓦尔作为母亲对孩子爱、作为战争中一介凡人的坚韧,还有那在战争中护住无辜婴儿的护士的善。

8.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悲剧:

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娶母,原著中他是收到了珀罗普斯诅咒。《焦土之城》是个类似于古希腊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悲剧,下咒的魔鬼却是战争。具体来说是非正义的战争和极端的宗教,这两个魔鬼把所有人荡平成焦土。娜瓦尔、珍妮、西蒙、尼哈德,都接受了伦理与历史的双重碾压。

9.战争与宗教:

准确来说是非正义的战争与极端的宗教。。。

文章网址:
战争与宗教《焦土之城》观影 http://www.tydoz.com/guangzhoudaihuaiyungongsi/17533.html

标签: